自主移动下的清洁隐患? 谈谈扫地机器人可能造成的地面“二次污染”
- +1 你赞过了
【雷竞技须安全稳定 家电频道】在多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以95后、00后为代表的“Z世代”在众多消费场景中展现出不一样的活力以及强大的购买力。据《2020 Z世代消费态度洞察报告》显示,我国Z世代开支达4万亿人民币,其开销约占全国家庭总开支的13%,消费增速远超其他年龄层。
在高消费的基础上,“懒系生活”是Z世代突出的消费态度之一,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得到更多的自由时间与空间的释放,成为年轻群体所渴望。譬如在家居清洁场景中,旺盛的“懒人”需求催生了众多使用方式简单、功能多样的“家务神器”,兼备智能属性的清洁电器替代了人手,承担了家中诸如扫地、拖地、擦窗等费时费力的家务劳动。
以扫地机器人为例,自第一款量产的扫地机器人“三叶虫”问世以来,扫地机器人就朝着清洁效果更彻底、使用体验更智能的方向不断革新发展。首先,扫地机器人纤薄的机身以及兼备的自主移动能力,让其能够畅快在地面行走,且能深入到床底、沙发底这些我们容易忽略且不易清洁的区域进行清洁,防止地面“看不见的地方”积聚灰尘、滋生细菌。此外,扫地机器人的清洁功能也变得更加全面,从单一的“扫”到“扫吸拖”多功能集合于一体,再到如今的自集尘、自清洁功能的加持,“释放用户双手”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依托能够自主移动以及内置算法所带来的全局清洁能力,扫地机器人的清洁过程一般都会按照既定的路线,首先沿区域的边缘开始清洁,然后开始横向“弓”字型的清洁路线,再以竖向“弓”字型清洁路线,最后形成一个“井”字,确保清洁到每一个区域,不遗漏。
然而,扫地机器人“弓字形”的清洁路线更多适用于对地面进行整体清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建立在地面相对整洁的前提下的。如果我们家中地面的脏污程度较深,使用扫地机器人来进行清洁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举个例子,饭桌周围是地面脏污的“重点场所”,用餐时掉落的食物残渣或滴落的油渍非常难以清洁,按照平常的做法我们会使用拖把在地面上来回擦拭,直到拖净污渍。扫地机器人的“弓字形”清洁也能做到“来回”的过程,但是“来回”的轨迹会更广,在此过程中机器人的拖布以及行走轮就有可能携带脏污“二次污染”干净的地面,清洁不成反而“帮倒忙”。尽管扫地机器人也有划区清洁的功能,但是用户在使用APP进行划区时容易产生误差,哪怕是3D地图,也没有面对实景来到准确。
此外,扫地机器人拖布自清洁功能的搭载解决了用户需手动清洗拖布的烦恼,但是机器人能够自主移动的特性增加了行走轮脏污的隐患,当扫地机器人经过大面积的地面脏污时,扫地机器人的背后可能会出现几条长长的“尾巴”,在继续进行扫拖还返回基站时对干净的地面产生“二次污染”。倘若扫地机器人的基站能够完善对除拖布外的其余部件的自清洁,用户的使用体验将能更上一个层次。
总的来说,虽然扫地机器人在地面清洁方面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但是在如何进行更加精准的划区清扫、如何避免机器人的部件在与地面接触的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上,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扫地机器人离真正做到全面自主清洁、灵活应对多种清洁场景也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最新资讯
热门视频
新品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