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必修三课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家
-
0
-
0
+1 你赞过了
0
0
+1 你赞过了【雷竞技须安全稳定 手机频道】【雷竞技须安全稳定 手机频道】听过这么一个说法,“一流摄影靠想法,二流摄影靠技术,三流摄影靠器材”。小编一直以此为鉴,希望自己不会只顾追求器材,而忘记了摄影的本质,鞭策自己不断的去学习与思考。摄影有三个层次,分别就是“想法”、“技术”和“器材”。
“三流摄影靠器材”
器材是在三者中比较快捷,也不用任何练习就能得到,只要你有钱就可以了。现在的摄影器材的价钱已比早年大众化,要买到具有合理品质的单反相机和镜头也不算一件难事。如果摄影是如一般人所认为的有专业的器材就能拍出专业的人像,或是大师级的风景相,那靠摄影谋生的摄影师们就惨了。其实,这种对摄影的争论已经有颇长的历史。
早在一百八十年前,人们已经在质疑摄影是否艺术的一门,因为当时摄影被视为一种简单的技术,按下快门人人也懂;也被认定不能称为艺术,因为摄影不能把想像升华。由此可见,摄影被一部分人误解为只要有器材就行,对他们来说摄影也毫无创意和想像力可言。
到底器材可以带给我什么,为什么人们都乐此不疲地追求?并不是反对追求器材,但不认为器材能使人不费力就成为懂摄影的人。专业而昂贵的器材能给我们更细腻的画质、更精准的对焦、更亮丽的色彩,仅此而已。但不要忘记,一张好的照片应该能够吸引眼球,并带有冲击力,甚至引起观者共鸣和反思。所以说,只有名贵的器材并不能造就成一个摄影师。
有了所有最昂贵的器材就能学懂摄影?
“二流摄影靠技术”
你可能会问,技术不是应该位列首位吗?只要有好的技术,就能拍出好照片。的确,有技术的话,一般也可以拍出不错的照片。假如你懂得慢快门摄影,你可以拍到丝绢般的潺潺流水;假如你懂得红外线摄影,你会拍到色彩特别的风景相。但如上文所说,好的照片要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和引起共鸣,这些也是单靠技术难以做到的。如果器材是硬件,那么技术就是软件,是帮助摄影师把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转化成实物的工具。驾驭了技术,就能把想像实现。
“一流摄影靠想法”
想法,就是指摄影师对身边环境的触觉,看到其他人看不见的。
其实每个人所见的周遭景物,不是单纯的物件,而是添加了观察者的主观感情的,投射到物件上。所以,每个人看到的也会略有不同。成功的摄影师能洞察这不同之处,然后用快门把情感表达出来,令观者也令体会摄影师的想法和情感。
摄影师也会看到别人看不见的构图,光影的虚实、颜色的对比,其他人未必能看到其美丽的地方,摄影师则会对这些景像甚为敏感,并把它们捕捉下来。而且,很多精彩的时刻也一瞬即逝,你得要有很敏锐的“摄影眼”才能把握这些黄金机会。笔者在未接触摄影前,也对身边玩摄影的朋友大惑不解,他们总是拍著一些普通人不会拍摄的画面。直至开始学习摄影,才开始略懂欣赏它们的美感。
摄影无关乎于器材,就如同何雄自己说的,记录的就是自己的心像,镜头对我而言则是从现实通往灵魂的工具,所以这些现实的 ,影像每每展现出超现实的意味。在视觉震撼之余,或许你还能依稀瞥见某个模糊的影像,既陌生而又熟悉——因为它就是你自己。 鸟与人,人和鸟的视界。 也许每个人都曾渴望成为飞翔的鸟,在天空和阳光之间穿行,现实和梦想。 鸟就是人,人亦或是鸟。
yshh
2015-01-26 17:45:07
自然气息很浓郁的一组片子啊,构图、用光,抓拍时机都很到位啊,很喜欢。
yshh
2015-01-26 17:44:35
暂时不接受印象派抽象派作品,层次太低暂时看不懂。
yshh
2015-01-26 17:44:10
自己构思,自己摆放,自己拍摄的,感觉还不错
yshh
2015-01-26 17:43:53
个人觉得现在来说iphone 6比较好,够用了。
yshh
2015-01-26 17:43:34
其实高像数手机只是玩了一种偷梁换处的把戏而已。感光原件+图像处理引擎和镜头组件都出现技术瓶颈了,就只能在像数方面大做文章。把一个原本只能晒800万个人的房间晒1300万个人进去,效果能好到哪里呢?所以你有没有发现采用了1600万像数的S5拍出来的照片有点便暗,暗拍时颗粒特别多。这就是像数密度太高,进光量不足所造成的。
yshh
2015-01-26 17:43:22
苹果5S的像素有点低吧
yshh
2015-01-26 17:43:15
一般前置摄像头像素较差 个人认为索尼的比较好 因为索尼专业制造这个
yshh
2015-01-26 17:43:09
三星就不怎么说了,屏幕饱和度很高,要亮瞎狗眼了,拍出来的东西看上去好漂亮,用电脑看另一回事,偏色严重
yshh
2015-01-26 17:43:01
像素并不是决定相机(或具有摄影功能的手机)好坏的标准,通俗来讲像素只能说明照片的大小。
yshh
2015-01-26 17:42:51
后期都用什么软件修那些景物的照片,不修人像
最新资讯
热门视频
新品评测
0
+1 你赞过了0
目前已有1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