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关键词聊聊上半年手机行业 5G仍是核心,“发哥”可以拥有姓名
- +1 你赞过了
【雷竞技须安全稳定 手机频道】转眼间,2020年的上半年就这么过去了,虽然疫情打乱了许多人的计划,但生活和工作仍要继续。今天我就结合下面这几个关键词和大家聊聊上半年的手机行业,以及对下半年的一些展望和期待。
5G:中端5G手机市场竞争激烈
作为5G的元年,5G这个词贯穿了整个2019年,从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正式发布四张商用5G的牌照到各大厂商争相发布5G终端再到11月1日三大运营商正式公布5G套餐,5G开始走入越来越多普通消费者的生活当中,2020年则成为了5G商用元年,5G依旧会是一个贯穿今年的关键词。
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厂商的新品发布都受到了一些影响,发布会也要以线上的形式为主,但上半年的新品依旧不少。与去年市面上普遍都是旗舰产品而且价格较高不同,伴随着上游芯片厂商中端5G芯片的推出,以及5G产业链成熟度、技术成熟度、方案成熟度在快速提高,射频器件随着技术和方案的成熟,价格也逐步下降,今年的市场上出现了大批的中端5G设备,竞争十分激烈。而且从年初到现在终端价格也是持续走低,从当时2000元上下,到现在已经来到了1500元以下,让更多人可以换的起5G手机,甚至到了今年年底,千元5G手机也并不是梦。
相较于高端和旗舰市场,今年的中端5G市场竞争势必会非常激烈,这部分的市场更大,与动辄5000元+的旗舰相比,2000元以下的价格更容易被广大普通消费者所接受。当然,虽然5G终端价格已经来到了很多消费者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但5G资费依旧是个大问题,即使运营商时不时会有一些优惠活动,一年下来话费也要1000元+,我不知道大家能否接受,反正我是觉得贵。
那买了5G手机,不办5G套餐是不是就没啥意义了?当然不是,使用5G手机而不办5G套餐的用户依旧是可以享受到峰值300Mbps的下行速度,比4G要快上很多的,这点还是蛮不错的,对于整体预算较少又想体验5G网络的用户来说,选择千元价位5G手机加上4G流量卡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当然,我觉得继续等待也是个好选择,下半年5G手机肯定会更便宜,不过毕竟“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选择权还是在大家。
联发科:构建完整的产品矩阵
刚才我们也提到了5G终端越来越便宜,说到这里“发哥”必然要有个姓名。去年11月份的时候,联发科正式推出了首款5G芯片—天玑1000,拥有着非常不错的硬件性能和强悍的AI性,并且集成了先进的5G调制解调器,开始了它们在5G芯片领域的布局。进入2020年上半年,联发科又先后推出了天玑800、天玑1000+、天玑820等5G芯片,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品矩阵,布局了中端、中高端以及高端5G芯片市场。
目前天玑800、天玑1000+、天玑820等5G芯片均已经有终端产品落地,vivo iQOO Z1首发了天玑1000+,Redmi 10X系列则使用了天玑820,OPPO、华为、中兴等厂商则推出了天玑800的相关终端,联发科在5G手机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相关的终端设备在价格上都很亲民,性价比非常高,受到了不少用户的好评。
在之前的一次采访中,联发科无线通信事业部副总经理李彦辑博士曾表示,5G时代的来临对于联发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展现联发科在技术上以及提供用户体验上做的提升。5G时代联发科是处在领先的地位,不管是双载波聚合,在速度上,在覆盖上,以及5G双卡双待都是比较领先的地位,更重要的还有5G的续航。他也表示,相信当更多的搭载天玑芯片的手机出现在市场上时,能让更多的消费者使用到更好的5G体验,联发科在产品的定位上也会不断的在消费者心目中被构建。联发科也会在5G体验不断提升这个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和突出的角色。
在我看来,相较于4G时代,进入5G时代的联发科已经开了个不错的头,产品布局不断完善,相关终端在不断落地,给了广大手机厂商以及消费者更大的选择空间,稍显可惜的就是目前顶级旗舰产品上还没有看到天玑系列5G芯片的身影,联发科也需要继续向上冲击。刚刚进入下半年,联发科便带来了一款全新的5G芯片天玑720,其定位要更低一些,相关终端应该也会在近期落地,它有望将5G终端的价格继续拉低,甚至进入千元以内,让5G手机更加的普及。当然,联发科在下半年也会持续推出5G芯片,希望能为大家带来更多惊喜吧。
光学变焦:手机摄影无限的可能
光学变焦可以说是近年手机厂商在提及拍照功能时绝对不会错过的一个卖点,与之前的数码变焦相比,光学变焦可以在不损害画质的前提下,让手机捕捉更远处的景物。在目前的手机产品中,2倍、3倍光变已经成为常规操作,潜望式结构所实现的5倍光变也逐渐成为了高端旗舰产品的标配。而我们今天要聊的则是华为P40 Pro+上的10倍光学变焦,这也是目前手机产品中最高的光学变焦。
作为华为P40系列中的“超大杯”,华为P40 Pro+搭载了两颗变焦摄像头组成业界首个超远距光学变焦系统,包括一颗3倍光学变焦镜头和一颗10倍光学变焦镜头。其中10倍光变模组采用了潜望式的设计,通过全新的多反射潜望式光路折叠技术,实现5次反射光路,光程比上一代潜望式长焦提升178%,从而实现等效240mm的10倍光学变焦。
华为P40 Pro+长焦模组的内部设计是非常复杂的,从镜头的安装到模组内反射镜组装平面的精度控制,再到对焦马达的设置,以及如何防止抖动,每一步都非常的复杂和困难,再加上机身内部的空间十分有限,所以实现难度也变得更加大。也正是通过复杂的设计所实现的10倍光学变焦,让华为P40 Pro+在变焦功能上在上半年的产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业界标杆的标杆之作,这是也华为在移动影像上的又一次探索。当然,虽然10倍光学变焦在短时间内并不会普及,但它所具有的领先性也让手机摄影再次有了无限的可能。
这里也多说一句,华为P40 Pro+并不是首款实现10倍光学变焦的手机,在2013年,三星就推出过一款名为Galaxy S4 Zoom的手机,在手机变焦中首次实现了对于10倍光学变焦的支持,但从设计上来说,与其称之为手机,我觉得它更像是一款能打电话卡片相机,而华为则是在手机内部狭小的空间里让这一功能得以实现,当然两款产品在各自的时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折叠屏:依旧是少数“玩家”的游戏
随着柔性OLED面板的成熟与发展,屏幕可翻折的设计成为现实,折叠屏的概念也走向火热,虽然目前折叠屏手机真正的“玩家”和消费者都不会很多,但这更像是一场针对未来的竞争,在去年市面上也是先后出现了多款折叠方式不同的终端产品。而进入2020年后,华为和三星也相继带来了它们最新的折叠屏手机华为MateXs和三星Galaxy Z Flip。
华为MateXs延续了前代产品MateX上独创的鹰翼折叠设计,依旧是向外翻折,拥有折叠态和展开态两种形态。它在整体设计上与前代产品基本保持一致,主要是优化了机身结构,采用了双层航天级聚酰亚胺柔性材质,提升了屏幕的强度,同时整个铰链系统应用了多种特殊材料和特殊制作工艺,包括锆基液态金属等,整体的耐用性更高。处理器升级到了麒麟990 5G,性能和5G连接性能都有所提升。另外,智慧分屏、平行视界等功能加入也将它的大屏优势更好的发挥了出来。
三星Galaxy Z Flip则与它们在去年推出的Galaxy Fold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它采用了上下折叠的设计,折叠后非常的小巧,有着非常出色的便携性,同时柔性屏幕的表面还覆盖了一层UTG超薄玻璃进行保护,对比之前的产品也更加耐用。
华为MateXs和Galaxy Z Flip两款产品正好代表了折叠屏手机的两大发展方向和设计思路,前者是通过折叠的方式让我们获得相较于传统手机更大的屏幕,带来如平板般的交互体验,而后者则是传统手机的基础上增加了可折叠的特性,让其更加便携小巧,并且带来一些新的体验。这两种设计思路各有优劣,共同点就是都很贵,至于哪种会成为未来或者两种都成为未来现在也无法盖棺定论,而近几年的手机设计还是会以“全面屏”为主,手机的下一个形态究竟是怎样则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当然,折叠屏设计就目前来看绝对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我也相信会有更多厂商会逐渐加入,更多的产品将会面世。刚刚进入下半年三星便带来了Galaxy Z Flip的5G版本,而根据最近的一些曝光消息,摩托罗拉Razr也将迎来更新,Galaxy Fold2则会跟着Note20系列一同来临。
刷新率:逐步下放到中端产品
去年的时候,一加推出了拥有90Hz刷新率屏幕的一加7 Pro,高刷新率也逐渐走入消费者的视线当中,诸多厂商纷纷跟进,推出了90Hz、120Hz的高刷新率手机,显然这个方向对了。相较于传统的60Hz屏幕,高刷新率屏幕在日常刷一些信息流(微博等)、玩游戏、看电影时都能带来更加出色的体验。
在2019年,高刷新率屏幕主要在一些高端旗舰产品上出现,而进入2020年后,高刷新率已经不再是高端和旗舰产品的专属,正如我在年初的一篇文章中所预料的一样,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高刷新率屏幕已经逐步下放到了一些1000-2000元价位的产品中,甚至已经成为一个“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的配置,在各个价位的产品中快速普及,这一趋势也将继续持续下去,最终成为手机的标配。
我也简单聊聊我使用高刷新率屏幕的一些体验,我觉得90Hz刷新率屏幕相较于60Hz在使用体验上提升确实比较明显,浏览网页和刷信息流时的顺畅感、玩高帧率游戏时的流畅度都有明显增加,尤其是较长时间使用后,再去用60Hz屏幕就会有一些不适应,感觉不那么流畅。而120Hz对比90Hz的提升我的感觉并没有特别的明显,当然这可能和我自己的眼睛对帧率并不那么敏感有关系,像电竞选手等对帧率敏感的用户应该会有更加明显的感受。另外就是虽然高刷屏幕已经逐步普及,但游戏端以及第三方应用在内的生态仍在建立中,目前很多手机厂商也和游戏厂商进行合作,对高帧率进行适配,以此来提升用户的游戏体验,想要将高刷新率的优势发挥出来,完善的软硬件生态不可或缺。
最新资讯
热门视频
新品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