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读功能 是否预示着我们在被社交媒体掌控呢?

时间:2020-12-22 08:45:35 作者: MM

近日,腾讯QQ发起一项问卷,就推出已读功能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网友表示“你出我就卸载QQ”,也有网友建议就算推出已读功能的话,也要设置一个开关,可以选择性关闭。还有网友调侃,就算有选择性开关,社交软件也免不了再推出个会员专属功能。

这些话虽有调侃之意,却也传达出网民的担忧。 社交软件虽然让我们更便捷地交流,但也将我们无形中捆绑在其软件系统中。已读功能的出现,无疑会再度给网民施加心理与情绪压力,使他们更难脱身于此。

即时通讯已经存在多年了。我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即时通讯软件(MSN)上,各种表情符号给小伙伴们乱发一通,胡言乱语。当时的我们还对这一领域感到新奇无比。但现在,“多亏”硅谷某个创意满满的技术大哥,发明了一种新功能,使得即时通讯这个往日如天堂般的领域变成了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怪物,完全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

这个怪物,就是社交圈又恨又怕的已读功能。

01 已读功能下的网民

多数社交平台上都有已读功能,这意味着当对方阅读你的消息时,你能得到相应提示。无论是iPhone或iPad上的iMessage,还是脸书上的聊天框,亦或是WhatsApp(Facebook旗下的一款即时通讯软件) 和Snapchat(集即时通讯与分享为一体的社交平台软件,也叫色拉布),几乎都未能逃脱令人焦虑的已读功能。

当收信人阅读信息后,在Facebook的对话框里,收信人的头像会出现在对话框旁的小圆圈里;在Snapchat上,箭头会从不透明变成透明状态;在WhatsApp和Twitter的对话框中,表示发送成功的“对勾”会变成蓝色;在iMessage上, “已发送”就会变成“已读”,并且会告诉你他们阅读信息的准确时间。

不论以哪种方式出现,聊天窗口角落里的“已读 XX:XX”,或是阴魂不散的蓝色对勾,抑或是对方的头像,都操控着我们的在线交流方式。

更难为人的是,连Facebook的帖子也有了已读功能。这就让我们更难摆脱那些多年未联系的朋友的邀请,或是你想尽一切办法避免的同事生日酒会。因为一旦你刷到这些帖子,即使是无意中,对方也能看到你的状态,这就使你不得不顾忌对方的面子。

已读功能于2011年首次出现在苹果产品中,不过该功能可以自定义关闭。WhatsApp还在设置中提供了关闭双蓝勾的选项。但在Facebook和Snapchat上,关闭已读功能就比较困难了,后者没有提供任何措施。 有些人甚至使用浏览器扩展插件及其他黑客工具来关闭已读功能,避免其带来的社交媒体焦虑。

不出所料,随着已读功能的出现,过去那种由用户自己掌控何时回复消息的自由荡然无存。已读功能把我们与社交软件捆绑起来,使你不得不在每次互动中都做出及时回应。不管你是在忙于工作、社交活动,还是其他正常生活事务,你都得抽出手来,让社交媒体掌控你的时间和自由。

02 已读功能带来的“虚无叙事”

为了更好地理解已读功能给我们在线交流方式的变化以及相应的不利影响,我们采访了东伦敦大学的教授托尼·D. 桑普森博士(Dr Tony D. Sampson)。他曾就数字媒体文化与交流发表过许多作品,最近的项目是从成瘾和数字习惯形成的角度来研究社交媒体。

当被问及即时通讯的概念在过去几年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时,桑普森说:“ 回复的即时性增加了网络社交的强迫性成分。现在大多数人都是通过Facebook聊天,而且已经适应了这种交流方式——即创造一种形成习惯的互动,让用户尽可能长时间地留在平台上。”

当看到对方已读信息,但却没有收到回复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遭受情感上出其不意的打击。我们会质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才导致对方不想回复;抑或是对对方感到极其愤怒,竟然有胆不放下手头的事情回复信息。 我们围绕着那个“已读”的通知,构建了整个毫无根据的叙事。

另一方面,当我们无意“忽视”别人,没有立即回复他们的信息时,不论有任何正当理由,都让我们难以避免地看起来像一个混蛋。同时,我们还面临着随之而来的内疚和压力。我们拼命向对方解释为什么花了这么长时间才回复,因为连我们自己都已经把对方的及时回复当作理所当然。

03 促进交流还是捆绑用户?

或许在某些情况下,有些粘人的、过度需求保护的伴侣或朋友会主动要求对方开启已读功能。除此之外,恐怕没有谁会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开启已读功能吧?

桑普森说,社交媒体的构建越来越多地围绕着形成习惯的互动模式而发展:基本上,Facebook和WhatsApp或任何你所在的消息系统都希望让你留在那个系统中。桑普森解释说,“他们的目的是引发人们在情绪压迫情况下产生的负面情绪,从而让人们不断检查他们的社交媒体页面或使用应用程序。一方面看看我们是否收到回应,另一方面看我们的信息是否已变成已读状态。”

在以前那个轻松得多的时代,一句简单的“对不起,刚看到消息”就足够了。但如今,在这个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里,现代人的对话充满了社交焦虑:某某是不是很生气我看到了消息却没回复?我能不能一边发这条火爆的微博,一边避开群聊?

很明显,已读功能的大规模推广并不是为了我们用户自己的利益和享受,那么问题来了:那推出这一功能到底为了什么? 桑普森认为,这一切都要归结于社交媒体,它们需要从我们的社交互动中提取价值,我们的行为数据被严格记录下来,并卖给营销公司。

关于已读功能,他这样说:“社交媒体美其名曰让用户彼此联系更加紧密,但对他们企业来说,这不过是一种盈利的方式。用户越是被迫查看各种通知和消息,他们就越能保持数据流的活力,我们就越有可能不断地泄露更多自己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以被出售。”

作为一个绝不擅长回复别人的人,我不难亲眼看到已读功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想我们都经历过双方的挫败感。但随着这一功能被引入越来越多的平台,我们不得不问,它的边界在哪里,将在何处止步?它是否会让我们陷入一些黑镜般的噩梦——根据我们在社交平台上的热度定义我们?

在Snapchat上,有些年轻人因失去了连续571天与好友互动得到的“Snap streak”标识(Snap streak是Snapchat为促进网络玩家交流所推出的一款游戏,与QQ中的好友互动标识相似。只要双方每天互发消息,就可以得到这种标识。)而伤心欲绝、歇斯底里。这是否预示着我们在为社交媒体所掌控呢?

谁知道呢,也许是时候把群聊静音了。

相关推荐
AI桌面浏览器

热文推荐

  • 48小时热文
  • 每周热文

已读功能 是否预示着我们在被社交媒体掌控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