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嘀嗒”声!核芯显卡移动新世代
- +1 你赞过了
对移动计算的追求促使了笔记本电脑的诞生,从这一刻起,人们开始不断寻求让电脑变得更加智能和轻薄的方式,从不断创造出堪称奇迹的产品。在这些经典之作的背后,是处理器芯片技术和摩尔定律的推动力,让笔记本电脑从钟摆的滴答声中一步步坚实的向前迈进。
2011年1月,英特尔正式发布了采用Sandy Bridge架构的第二代智能酷睿处理器家族,在笔记本电脑的发展道路上树立了又一座里程碑,它开启了处理器智能融合图形核心的新时代,并将用户视觉体验进一步添加到笔记本电脑发展的趋势当中。
借此机会,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笔记本电脑的发展历程,从世界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到第二代智能英特尔酷睿笔记本新秀,更加出色的设计、更加智能的计算,就让我们继续聆听这犹如心跳般有力的钟摆滴答声。
1985年——第一台笔记本电脑
世界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现在公认是东芝的T1100。它采用了英特尔8086处理器,拥有256KB内存,并带有640×200分辨率的9英寸单色显示屏,没有配备硬盘,运行在微软MS-DOS操作系统下。其中英特尔8086属于16位微处理器,芯片上有4万个晶体管,采用HMOS工艺制造,时钟频率为4.77MHz~10MHz。它有16根数据线和20根地址线,既能处理16位数据也能处理8位数据,可寻址的内存空间为1MB。虽然各方面在现在看来都惨不忍睹,但在当时却是突破性的创举,因为它开辟了个人计算的全新领域。
1994年——第一台移动版奔腾处理器笔记本电脑
1994年,英特尔推出奔腾处理器,同步推出笔记本专用的Mobile Pentium(奔腾M移动版处理器),时钟频率从75MHz起跳,这意味着笔记本正式进入奔腾时代。第一款使用奔腾处理器的笔记本是东芝T4900CT,采用8MB内存、772MB硬盘,10.4英寸640×480像素TFT彩色显示屏,因此东芝再次成为笔记本产业发展的里程碑。奔腾级别处理器让笔记本的性能和通用性得到了大幅提升,也为未来的飞速发展打下了根基,笔记本也因此走进实用性阶段;笔记本电脑进入奔腾时代后,在移动性和性能方面不断改进,也为笔记本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前提条件。
1996年——第一台奔腾MMX处理器笔记本电脑
第一台奔腾MMX处理器笔记本电脑的诞生,同时标志着笔记本产品正式进入多媒体时代。1996年,东芝推出了Tecra 730XCDT,它搭载150MHz主频的奔腾MMX移动处理器、16MB内存、2.02GB硬盘和分辨率为640×480的12.1英寸TFT显示屏,由于采用了ZV技术,Tecra730XCDT大大缩小了笔记本电脑与台式机多媒体处理性能之间的差距,产品也更加轻薄,因此成为首台以娱乐应用为卖点的多媒体笔记本电脑。
2003年——第一台迅驰平台笔记本电脑
2003年,英特尔正式宣布推出无线移动计算技术的品牌:Intel Centrino Mobile Technology(迅驰移动计算技术),这是首次提出的移动平台概念,它代表了包括处理器、芯片组、无线模块在内的整套解决方案,其处理器核心代号为Bannis。迅驰代表了英特尔为笔记本电脑提供的最佳技术,基于全新的移动处理器微架结构和无线连接功能,并在电池寿命,轻薄外形和移动性能方面具有增强特性。而三星的X10有幸成为首款采用英特尔迅驰平台的笔记本电脑,自此,英特尔迅驰平台为笔记本电脑带来了长达7年的高速发展时期,凭借出色的性能和基于摩尔定律的Tick-Tock更新频率,笔记本电脑才真正进入以性能、娱乐为主题的年代。
2005年——迅驰二代平台笔记本电脑
Sonoma是英特尔第二代迅驰平台,在2005年1月启动。它包括了90nm制程的Dothan核心(2MB L2缓存,533MHz FSB)的PentiumM处理器,英特尔移动915Express核心家族,新的无线模组Calexico2(英特尔PRO/无线2915ABG或2200BG无线局域网组件)。第二代迅驰平台的到来吸引了大量OEM厂商的关注,这也使得我们无从考证究竟谁是第一台搭载二代迅驰平台的笔记本电脑,不过从这一刻起,笔记本电脑真正进入了一个成熟期,在之后的时间里,笔记本电脑的性能和便携性都在稳步提升,并在无线互联、多媒体应用等方面突放异彩。
2006年——酷睿2处理器笔记本问世
2006年5月9日,英特尔公司宣布酷睿2双核处理器将成为该公司未来强大的、具有更高能效的处理器的新品牌,两个月后将要发布的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处理器都将采用这个新品牌。7月27日,英特尔全球同步正式发布了代号Conroe和Merom的新一代台式机和笔记本处理器,包括Core 2 Duo和Core 2 Extreme两个品牌,处理器中文名“酷睿2双核”和“酷睿2至尊版”。Core 2 Duo在单个芯片上封装了2.91亿个晶体管,并且在功耗降低40%的同时提供满足当前和未来应用所需的极高性能,功耗的降低得益于它是基于上一代移动平台Core Duo的核心技术开发而来。
2010年——智能酷睿家族笔记本产品到来
2010年1月8日下午,英特尔在北京举行“以智变 应万变——2010全新英特尔酷睿,开启智能新纪元”发布会。英特尔正式面向全球发布最新的革命性产品,基于全新的32纳米制程的i7、i5、i3处理器产品。全新酷睿家族中Westmere核心的酷睿i5/i3采用了Clarkdale架构,其是Nehelem架构的经典延续,采用了革命性的微架构,具备了睿频加速技术,超线程技术,增强型的英特尔智能高速缓存与控制器等多项技术。新酷睿产品相较于之前的酷睿家族产品,最大的区别是制程工艺上的改进,即从45纳米过渡到32纳米,芯片性能达到近50%的提升。全新的英特尔酷睿i7/i5处理器都拥有独特的英特尔睿频加速技术,能够根据工作负载动态、智能地调节频率和性能,在工作量较大时能实现按需提升频率自动加速,可自如应对用户工作、娱乐、生活的万变需求。英特尔超线程技术则是用于英特尔酷睿i7/i5/i3处理器,通过让每个内核同时运行双重任务,实现高效、智能的多任务处理,从而呈现令人惊叹的相应速度与性能;在同步进行多任务处理的同时,还与业内领先的能效表现之间形成完美的平衡。
2011年——第二代智能酷睿家族笔记本新品上市
2011年1月6日,英特尔正式发布了第二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家族(研发代号Sandy Bridge)。新的处理器家族将以领先的核心融合技术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开启个性化和智能化计算体验新篇章。新品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与中国北京的新闻发布会同步举行。第二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家族,实现了“看得见的智能”。新的微架构将增强的视觉与3D图形处理技术,集成于一块高性能的微处理器芯片内。所有第二代智能处理器的32纳米单个芯片均无缝融合了基于全新架构的英特尔核芯显卡,相比上一代显卡,电脑在高清媒体处理和主流游戏等方面的图形性能均获得了显著提升。此外第二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在提升性能的同时还延长了电池续航时间,为设计更轻薄、更创新的笔记本和一体机电脑提供了更大的设计自由度,新的酷睿i5和i7处理器都采用了增强型的英特尔睿频加速2.0技术。该技术可以根据工作负载情况,自动转换或重新分配处理器核心及核芯显卡的资源,在需要时立即提升性能,在之前的英特尔睿频加速技术的基础之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另外,酷睿i3,i5和i7处理器的核芯显卡都支持动态频率技术,按需输出核芯显卡的性能。
英特尔第二代智能酷睿家族和核芯显卡的到来,打破了传统独立显卡和集成显卡的僵局。很明显,独立显卡在影音娱乐或多媒体性能上十分出色,但续航时间却乏善可陈;而集成显卡由于功耗很低,因此能够提供更加持久的续航能力,可是难以带来最佳的游戏娱乐体验,很多用户正因为纠结于这两个选择而迟迟无法购买。
核芯显卡在性能上的出色表现可以满足部分用户的需求,结合智能的睿频加速可以在游戏过程中提供高效的图形处理能力,让游戏变得更加流畅,并大大延长笔记本的续航时间。
最新资讯
热门视频
新品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