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英特尔黄波:走近硬件大师的“软实力”
- +1 你赞过了
要在一家平凡的公司里做到优秀,那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汗水;而要在一家伟大的公司里做到优秀,所要付出的,可能不仅仅是汗水,还要学习将自己的潜能激发出来的能力,还要具有冒险精神——这也是为什么黄波能够在英特尔这样伟大的公司里也能如此优秀。
中国本土英特尔首位首席工程师——提到黄波时首先涌进脑海的就是这样的形容,他的同事们无不对其大加赞赏,称他取得的成绩是“百里挑一”。
在英特尔工作了已经十年的黄波愿意将自己的成长归功于英特尔文化,“整个英特尔的氛围,它讲求平等、开放、互助、共享、团队合作,这些都是很好的土壤。有这些土壤我们才能够更好培养,有更高的要求不断地发展自己。”
这并不是笔者第一次见黄波,却是第一次正式采访他,第一次就近将他打量。他个头不高,却充满活力,穿着干净的蓝色衬衫,看起来与在英特尔研发中心工作的任何一个工程师都没有不同,缠满了纱布的右手也没有影响他在谈话中不断使用手势——这是一个想法很多,并且拥有很多奇思妙想、对世界很好奇,并且很积极的人。
从2000年进入英特尔架构实验室,黄波伴随着架构实验室一起成长,一个成长为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一个成长为中国本土首位首席工程师。这10年,他们同心携手,经历过很多转弯、很多改变,然后随“芯”而动。
与英特尔一起随“芯”而动
“1999年我在英特尔架构实验室做实习生,当时的研发中心只有四十几个人,而且持续了很长时间,我2000年毕业的时候,以为自己会顺理成章进入英特尔呢。”回忆当年,黄波大笑。当时的架构实验室还在做一些架构方面的优化、设计、测试等工作,而现在这早已成为亚太研发中心很小的一部分业务。
对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来说,2011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2010年,研发中心新增了超便携技术研发以及嵌入式与通信平台市场拓展团队,现在位于上海紫竹的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拥有软件与服务、数据中心平台、个人电脑平台、数字家庭平台、新兴市场平台、嵌入式与通信、超便携7个主要研发团队,还有其它支持事业部。
看着现在犹如“迷你英特尔”的研发中心,再想想十年前只有40几人的研发团队,黄波颇有感触,“现在研发中心配备非常齐全,这个是很大的变化,对尤其是做研发的人来说,他接触的知识面会比较宽;而且从创新的角度来讲,我在某个技术领域做项目的话,我更容易联想到我怎样跟别的技术结合在一起,从而衍生出一些比较有意思的项目或者比较创新的技术。所以从宽度来讲,这是很大一个飞跃。”
不仅如此,黄波也坦承为了配合英特尔整体向计算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他所在的软件与服务部门正在进行一些变化。
“十年前我为什么加入英特尔?”黄波问,笔者摇头表示不知情。
“因为英特尔的编译器做得很好,而我读博士的时候从事的就是编译优化技术的研究。我那时拿一些编译器做比较,发现英特尔编译器所产生的代码特别的优化。所以当时找工作的时候,我觉得如果能进英特尔从事编译优化相关的研发还是蛮有荣耀感的一件事情。”
编译器、操作系统、EFI(可扩展固件接口)等系统软件是当时英特尔中国的软件研发部门的主要研究对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英特尔软件部门也逐步增加了虚拟化、XML的快速处理、中间件开发等相关项目及对软件生态系统的支持。在编程工具方面,英特尔还提供一系列的函数库、工具库供开发者使用。
但是这些工作,相对最终的用户来说,仍然太幕后。
现在,亚太研发团队正在慢慢发生变化,黄波称,有很多人都在为英特尔和诺基亚合作的开源操作系统MeeeGo努力,而软件与服务团队则有意识地往应用程序端偏了一些。
“不单是整个系统软件我们还继续做,同时也加了很多应用层的东西,AppUp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除了帮助开发人员能够更方便地开发一些基于Atom的应用, AppUp允许开发人员把应用上传以便终端用户可以下载这些程序在基于Atom的终端设备上跑。除了引领开发基于Atom的应用,英特尔还通过Atom开发者计划鼓励业界的开发人员一起开发Atom上的各种应用程序,以确保以后的终端用户能够更好地享受更多高质量的应用服务。”黄波介绍说。
除了这些变化外,各个事业群组之间的合作也在不断加深。黄波介绍说,英特尔在2010年12月跟一家叫做Amino的公司合作为意大利电信提供基于MeeGo操作系统的机顶盒,而整个智能电视媒体中心的开发时间不到三个月。这一切都是数字家庭事业部和软件与服务事业部紧密合作的结果。
还有一个SSG与数据中心事业部(DCG)合作的例子。DCG目前在做一些针对未来云的高密度计算等研究,同时做一些主板和系统设计,但是也需要一些软件来支持。以能源管理为例,对整个数据中心来讲的,能耗是很关键的因素。如果整个系统能耗能降下来,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就会降低。
而在SSG有个团队专门开发了DCM(数据中心管理)软件,可以实现动态调优,在不损失性能或者是性能损失很小的情况下,保证整个系统甚至整个机群的能耗能够降下来。DCM的团队跟DCG进行了很密切的合作并且形成了整体的方案,帮助客户省掉很多数据中心管理方面的费用。
而且还不止这些,黄波介绍说,现在研发的深度也在增加。 英特尔中国的研发团队在早期做的项目并不是那么深入。就像做学徒一样,英特尔中国架构实验室从1994年开始成立时做一些基本开发的工作,经过多年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我们的研发能力大大增强。现在成立了这么多事业部,在一起便可以做更深入的、与每个事业部都有关联的研发项目,比如端到端的云计算研发。
从最早一个架构实验室到今天的亚太研发中心,英特尔在中国的研发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更好地配合英特尔整体的战略之外,这里还完成了更为出色的任务,那就是培养出了黄波这样的优秀的人才。
最新资讯
热门视频
新品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