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类可穿戴硬件从今年起何去何从?
- +1 你赞过了
刚刚过去的2021年,和健康相关的穿戴设备依旧保持着激进的增长。
来自市场调研机构IDC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1.38亿台,同比增长9.9%。出货量前四位分别为苹果、三星、小米和华为。
虽然出货保持了同比增长,但实际上在产品力层面,近两年和健康相关的可穿戴设备反而进入了“匮乏期”。
例如直到现在仍是智能手表头号玩家的Apple Watch,即便市占率是第二名的三倍多,但依旧摆脱不了在产品创新上的“窘境”。
就拿几个月前刚刚发布的Apple Watch Series 7来说,这是这条产品线发售以来首次对屏幕进行大改动,苹果将Series 7的边框收窄40%,屏幕区域较前代增大近20%,相比Series 3则增大了50%以上。
作为新品,Apple Watch Series 7有着与上代产品相比足够多的升级,但它依旧是一款主打健身的可穿戴式设备。
实际上,健身和健康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
例如目前Apple Watch系列已经支持了数十种运动项目的检测,从跑步、椭圆机到登山、划船甚至是瑜伽都可以轻松实时记录,为了打造健身的闭环,苹果更是推出了订阅制服务Apple Fitness+,打造了一整套围绕健身有关的闭环。
而在健康领域,苹果的可穿戴式设备并不是“排头兵”。较早之前便推出的ECG功能在最近才开始支持国行设备,除此之外,无论是体温测量、还是血压检测,甚至是未来可能会落地的血糖检测,看起来都距离Apple Watch很远。
好消息是,作为一家一向制定行业规则的公司,以上的这些相关健康的检测,在未来的Apple Watch中是一定会落地的。
和手机不同的是,穿戴设备有着更“拮据”的空间面积,新的元件需要不断打磨、迭代,才能容纳进小尺寸空间中。另外相比手机行业,穿戴式设备的发展时间更短,行业需要创造新的技术、新的流水线、新的创新方式,才能将产品从设计图纸演变成在售商品。
对苹果来说,时间可以说明一切。
过去的一年,华为在穿戴设备上可以用激进来形容。
除了常规的升级,例如华为手环6、Watch Fit、Watch 3、Watch GT 3系列之外,还通过对病患的深度挖掘,推出了HUAWEI WATCH GT 2 Pro ECG款和HUAWEI Watch D这两款深度涉及健康的单品。
作为一名高血压患者,在使用HUAWEI Watch D的这段时间内,我几乎可以不随身携带腕式血压计,随时随地就可以测下血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HUAWEI Watch D并不是一款仅支持血压测量的单一型产品,它同样集成了在HUAWEI WATCH GT 2 Pro ECG款上出现的心电测量功能。
和Apple Fitness+类似的是,华为也推出了和健身相关的课程,但与众不同的是,华为还提供了包括心电、血压、睡眠、血管、肝脏等健康相关的研究。即你可以通过以订阅的形式,选择一名远程医生,深度的参与你身体健康相关的一切。
这是作为中国厂商,在产品上最大的核心优势,即本土化。
除了上述两家公司,OPPO与小米在智能穿戴设备上的进展也较为迅速,支持更深度的睡眠信息,可检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相关睡眠的数据。在产品设计角度上投入更多,且价格相对更具竞争力。
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的2021年,各家的智能手表/手环类产品仅在功能上,差别并不大,包括心率、血压、压力、支持不同运动模式数据记录等方面都几乎相同。
但在落地本地化这件事上,华为目前的确进展是最为迅速的一个。
如果展望即将到来的2022年,虽然疫情的反复可能依旧会持续破坏芯片、代工、生产等环节,但可以预见的是,和健康相关的穿戴产品依旧不会有很大的变化,除了设计、颜色的改变,短时间内我们几乎还看不到一款能集成基本健身监测和几项核心健康追踪(心率、血压、体温、血糖、睡眠等)的单品。
另一个趋势是,在未来的几年,我们可能会在其他产品中看到和健康相关的影子。例如在耳机中加入对健康数据的记录,在头戴式设备中加入热量消耗等数据的跟踪。
也就是说,穿戴设备会从只专注做健康品类的单品,升级成多类别穿戴设备都支持健康追踪。
长远的考量,作为未来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发展方向,除现有功能外,谁先满足以下三点,即可算第一个赢得赛点的“选手”。
首先保持大小体积、重量不变;其次在现有健身的基础上加入健康类的检测,并推出适合本土化的产品策略;最后是尽可能的保证续航能力。
之前有个颇具现实的玩笑,说成年人谁的建议都可以不听、拒绝,但在主治医生面前他一定会耐心且专注的倾听并理解。
对80、90后们来说,投资健康不只是放眼未来,更是专注现在。
好消息是,无论是我们还是未来可能层出不穷的健康类穿戴设备,一直都在路上。
最新资讯
热门视频
新品评测